close

  每個人看一千次晚安的面向都不一樣。
  我看到的,是呼召和破碎。



  主角蕾貝卡是top5的戰地攝影師,因為她總是站的最近、留的最久,但這也使她一次次的受傷、使遠在歐洲的丈夫和孩子飽受折磨。但她卻沒有辦法停下來,因為只要她一想起那些受苦又飽受折磨的人們,心中就有聲音告訴她這是她的使命,並忍不住憤憤不平的希望這些在和平國家煩惱早餐要吃什麼的人們能夠看見並實際做點什麼。

  在電影院的過程中我腦中不斷的浮出許多畫面,那就是呼召吧。你看見了一些東西,然後這些事情這些面孔在你的腦袋中生根,接著你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以前的生活了,你迫切的希望能夠做些甚麼為了你所看見的,同時你憤怒於身邊人對此的不聞不問甚至不惜爭辯,但對於親朋好友的不諒解你總是無話可說也顯得那麼無力。

  然後蕾貝卡看著她憔悴的丈夫和已經不再熟悉的一雙女兒,毅然決然的承諾不再上戰場,透過這個動作她似乎再次被她的丈夫擁抱,這個家庭再一次的回到常軌,他們可以接女兒上下學、一起去玩、一起在家做一些事情等等的,所有的事情看起來都是那麼的正常那麼的美好。
  我猜大概只有她自己才知道自己心裡的火依舊在燃燒吧。也許是無意間看到戰地的新聞、也許是整理自己以前的照片,在那些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她明白她依舊被自己的熱情給招喚,只是為了她所愛的家人們她願意放棄。唯一露出端倪的,是當女兒問起,她開了電腦的資料夾,開始一張一張講起的那個時候......

  比起天真卻殘酷的小女兒,史黛這孩子是另外一個讓這部片畫龍點睛的亮點。
  史黛對她媽媽的認識其實滿曲折,從那孩子的日記本上可以看見她是那麼認真的在蒐集母親拍攝的照片,但隨著年紀漸長,也許是開始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殘酷吧,她漸漸變得不一樣了,看在父親眼裡雖然著急卻又無可奈何。但可以看到的是她其實還是崇拜她的母親、崇拜她的工作,於是她主動提起想要和母親一起出去。
  如果沒有最後那一段過程,在肯亞難民營的記憶肯定是說不出的美好吧,可惜事情還是就那樣發生了。無論當地的需要是怎樣的觸動了這個小女孩,那個自己母親選擇甩下自己往槍聲衝去的畫面一定都深深的嚇著了她。
  可到了最後,她卻能夠在台上說出「我相信那些孩子更需要我的媽媽。」

  我猜她試著去體會母親對她的愛、試著去回想在肯亞難民營看到的那些面孔、也許還想起母親再和他說一張張照片故事時的面孔、甚至母親當時頭也不回拿著相機回頭的堅毅畫面也被她以恐懼之外的面貌想起。
  剝去恐懼和擔憂,她終於看見藏在母親心中的召命是一團雖小但不曾熄滅的火。所以即使依舊會擔心母親、依舊會有點害怕,她最後選擇支持母親去站在世界的傷口上,為著呼召而去。

  結局就讓我用比較浪漫的方式來詮釋吧。第一次蕾貝卡背起行李走進機場時是萬念俱灰覺得無所謂了,那種狀態下我幾乎認為她沒多久就會亡於戰區;但我想最後在那孩子要出發時她沒有選擇跟上車,也許就是因為她的心中再次承載了家人的信任與愛,讓她雖然身在戰區,卻學會了為所愛的人多想一點點。

  我們總說面對呼召要義無反顧,但我在這看見的卻是因著心裡愛的重量,面對呼召時更顯踏實。
  能夠勇敢的往前衝,是因為知道我愛和愛我的人在身後陪伴與禱告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NG 的頭像
    CHING

    Keep Going

    C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